2)一百十一、民国版的战时工业建设(上)_城管无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根枪杆子没有犀利到一定程度。袁世凯又怎么能登上总统宝座?

  所以,辛亥革命时期的北洋军绝对不是什么能轻易打翻的软脚虾——就连陈独秀这个文人都很清楚。他们在大革命时期打倒的北洋军阀,和袁世凯时期的北洋六镇,完全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物好不好?

  其次,这些民国文里的工业建设也很荒唐,好像只要占领了几个兵工厂,马上就能有源源不断的枪械弹药生产出来似的。

  然而作者却忘了考虑到,此时的煤矿和铁矿都还在敌人手里,很多关键原材料和配件必须从洋人那里进口,机器设备都必须依靠洋人工程师来维护,中国工程师水平太臭玩不转,此外工人也很有可能在战乱之中跑掉——上述这些瓶颈只要有任何一个没能解决,你手里的兵工厂就是一个废物好不好?

  如果仅仅是这样,倒还不是最离谱的——毕竟在军阀割据时期,很多军阀搞的小兵工厂,都成功克服了上述困难,有着现成的策略可以照搬——但是那些民国小说主角在弄到一块地盘之后,一般只要肯狠命砸钱,几个月就能搞出一个相当厉害的军工产业,或者把原有的兵工厂设备翻新,军械产品技术升级,产量翻几番……老天爷啊!军事工业有那么好搞吗?

  以最起码的要求来说,它需要配套的能源和电力产业,大批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大批高学历的管理人员,一套充分经过实践检验的质量管理制度……以当时中国的社会条件,要想培养出合格的工人和管理者,把这一套生产体系给弄好,没有几年功夫根本是想都不要想,要花的钱更是恐怖。

  就连瑞金中央苏区那几个搞搞枪械维修和复装弹的手工小作坊,在办起来之前还筹备了将近一年呢!

  就算是把这一套体系给弄好了,炮钢之类的关键原材料当时都靠进口,你又该怎么批量生产火炮?

  尤其是在一些最夸张的小说里,主角根本还没来得及大力发展义务教育,各式各样的杰出人才就都冒出来了。具体表现在军工产业上,居然连飞机坦克装甲车都要搞工业化批量生产……上帝啊!一个没有像样工业基础的农业国,居然要一步登天,直接批量生产飞机大炮坦克和装甲车?这到底是在妄想还是做梦?

  未来的印度人虽然不怎么争气,但条件总比民阀强得多吧!可他们使足了吃奶的劲头花几十年搞“阿琼”坦克,到最后也只鼓捣出一款“装甲草纸薄、火控一团麻、引擎常趴窝、火力战五渣”的大笑话……

  还有历史上的日本,一直到日俄战争期间,都已经混成列强了,主力战舰还是造不出来,只能外购。

  况且。以中国当时的道路尤其是桥梁条件,除了华北大平原和东北黑土地。装甲兵只怕是根本运动不起

  请收藏:https://m.16634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