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六章 约定(下)_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象一个电影里面的特务,很诡异的来到郑州。这个难度不高,从他的境内,过了黄河就是郑州,郑家在城外,不在城内,比较容易掩饰。

  况且女婿出了这件事,心情也能理解。从郑州到应天府,那可是一件高难度的事。

  凭借这一点,崔有节也是用心了。

  他拜访晏殊是看中晏殊在应天府大力扶持的睢阳书院。不是晏殊开办的,而是后晋商人杨悫所开办,晏殊知了应天府后,大力发展睢阳书院,还力邀了范仲淹前来书院讲学。原来书院就很有名气,多有举子中第,经过晏殊大力发展后,远近闻名,前来求学的学子络绎不绝。

  崔有节看到女婿似乎有那么一点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味道,与晏殊又有些私交,看看能不能托他的关系,将郑朗塞到睢阳书院接受正规的学习。

  鬼鬼祟祟的来到应天府,晏殊让他吓着了,问:“崔知州,你为何来到应天?”

  崔有节摇头,苦头,说:“你先看一样东西。”

  将短笺拿了出来。

  晏殊没有在意,随意说了一句:“好丑的字。”

  “写的人岁数小,一开始心情紧张,后面的字大约是他的真实水平。”

  晏殊就看后面的字迹。郑朗的能力很有限,一分米体字的味道都没有写出来。否则能将晏殊吓着。

  北宋经过几十年休生养息后,文风大盛,有许多文人在考虑字与文的事,做着尝试性的变革。这是潜意识的感到不变不行,象电视台,今年放的是射雕,上海滩,明年放的改版射雕,上海滩,后年再来个B版的改版射雕,上海滩。最后还有几个人去看电视?

  书法亦是如此,要么晋朝的二王,要么唐朝的欧褚颜柳,其他的都是临募作品,了无新意。最后书法艺术很有可能象汉赋、唐诗一样湮灭在历史长河中,沦落为写字的工具。晏殊所认识的几个很不错的后进,如欧阳修,也在想从古字上寻找一种书法的新径。

  做得最成功的,不是蔡襄与欧阳修,而是后来的苏米黄。

  可没有写出来,晏殊疏忽了。

  就算后面的字,也不会入晏殊的法眼,于是看文章。看后道:“若是少年人所写,亦可。是谁写的?”

  “是我那个幼女……”崔有节说不出口。

  “你那个女婿啊,”晏殊语气十分玩味,脸上表情十分生动。

  “晏相公,你也听说啦?”崔有节额头上涔出了细密的汗珠。

  PS:这是常见的科考,还有其他一些形式的科举,甚至有不要脸的官员直接替子女讨要官职,有的以后在正文中会提到。

  请收藏:https://m.16634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