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六百四十二章 临行(上)_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又得到许多叛贼丢弃的物资。

  ……

  秋天到来。

  相比于前几年的大灾大害,今年要稍微好一点,但情况仍然不理想,多处地方出现局部的小灾害,特别是北方。北流分去黄河的水,从地形上也能看出来,决口乃是在澶州等地,往北比东流山区少,地势更低洼,成了黄河入海的主流。

  但河北河流与水利相比于东流的河流与水利,却是一个小孩子,让小孩子去负一百斤重的东西,能不出事?大量河水北下,带来严重的后果。一是带去大量泥沙,本来入海处海水颇浅,于是海岸线不断往前延伸,这也很讨人厌的,延伸得太快了,河水没有冲开主河道,河水泄流变得缓慢。河水北下,泥沙沉淀,多处湖泊被抬了起来,渐渐消失。始至今天,郑朗才明白杨六郎筑造的大量湖泊与绿色长城为何在金人南下时未得功。象这样下去,河北诸多湖泊会全部消失,如何得功?

  河水北下,入海速度又慢,原来没有黄河水注入,问题不大,但黄河水注入后,真定府与定州等支脉水位被抬起来,不得泄,一到汛期,真定府与定州等州府便会发生多处水患。

  今年还是如此。

  郑朗没有作声,如同岭南一样,不痛到骨子里了,让大臣同意拿出四五千万贯以上的财富,甚至更多钱帛,对黄河水利来一个大动作,根本就不会同意。

  不过终不是办法。

  对于全国来说,由于人口增加速度快,最主要的还是粮食,北方脆弱的环境已经容纳不下这么多百姓,不要说没有杂粮,即便有杂粮,若象现在一样,挤在北方,即便投资一亿缗钱下去,兴修黄河,黄河还得出问题。

  还是南方!

  南方的还遥远,北方不能不关心。

  郑朗再次来到效外,看了看效外的庄稼。

  主要是淤田区。

  先看了看棉花,民以衣食为天。穿的同样重要,原来北方百姓冬天穿衣很可怜的,条件好的问题不大,有木棉,有裘袍,有毡,但木棉产量少,太金贵了,贫困人家用不起,多用蚕丝的碎头往葛衣或者麻衣里面塞。蚕丝也许很光滑,但远不及棉花保暖。于是一到大寒来临,便有许多百姓活活冻死。棉花普及后,在自己带动下,速度推广得快,但用量太大了,棉花仍然很贵,普通百姓人家舍不得穿用,往往一家人共用一件棉衣,棉被。

  这才是郑朗在北方试种棉花的原因。

  棉花种植的方法是正确的,并且是最先进的单株营养钵移载方法,不过相比于他后世的印象,棉桃又少又小,十分不理想。而且多次问过相关的农民,若不夹杂蚕丝,根本织不出精美的布匹。纵然织出来,因为纤维短,一扯布匹就扯开了。但老百姓对它的柔软与保温姓能一个个赞不绝口。

  郑朗心中却有一些迷茫。

  在

  请收藏:https://m.16634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