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五百二十九章 救驾来迟(二)_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中盐毒而死。现在肯定有的,但不会多。

  成本不会比煮盐低,但也不会高。最主要它会使盐的来源增加,产量甚至提高四到五倍。产量大了,盐价自然会下跌。其实无论怎么算,盐自盐场出来,每斤成本绝不会超过四文钱。之所以贵,还是专营造成的。即便没有晒盐法,宋朝也不缺乏盐,相反,许多时候盐卖不掉。

  郑朗说道:“蓝都知,此法不可泄露。”

  “我知道,”蓝元震郑重地说,他扫了一眼,虽不及欧阳修智慧,但也不笨,一眼就看到它的意义,一旦到处大晒盐,盐卖不掉,堆积如山,准得出大乱子。

  郑朗又说:“其次我用营养钵移载,营养钵一是草木灰,二是粪肥,三是豆根泥。”

  “豆根泥?”

  “你去看看我的格物学便会知道,空中也有物质,轻,肉眼看不见,所以一旦遇到更轻的物体,例如孔明灯,它便会上升。植物不仅从土壤里吸收营养,也从空中吸收一些养份,特别是豆类,故南北朝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便提出用豆类代替轮耕。豆类养田效果显著,种二三年豆能相当于种一季紫云英。”

  郑朗说这些,在唐朝还是很难理解的。

  宋朝精耕细作增加,对肥料的利用令人发指,往往连后世都不及宋朝的精细。为了肥田,粪便、河塘淤泥、沥腐植物茎叶、草木灰、可沥腐姓垃圾、村沟污水以及花生豆麸全部利用。让百姓说说不出所以然,但这些肥料为田提供了氮磷钾,特别是草木灰,看似轻,里面却有大量农业必须的微量元素。甚至什么肥料需浸泡,什么样肥料需发酵,都有严密的讲究。

  蓝元震似懂非懂,但能听懂一部分,原理不知道,可看到农村种种对肥料的使用方法,点了一下头。

  “我是试验,兴趣,不靠它有什么收益,也不靠它养活一家老小,可百姓不可能,他们又上哪里弄这么多肥料,以及时间。然后通过营养钵进行第二次选苗。移入大田的皆是优良种子。最后又细心料理,这是我家,其他百姓可不可能为了几亩高梁地花费好几人,堆在上面?所以此法只能传达,让百姓自己集思广益,但不能推广。一旦推广,不是益民,是扰民。”

  “那真是可惜了。”蓝元震依依不舍地说。

  二石七斗的高梁啊,一旦能推广,宋朝还担心粮食吗?

  “我在杭州时听过一个传说,说在极南大岛(澳洲)东方大洋两万多里处还有大陆,一个南海小国的海客父亲遇到台风,被吹失了方向,飘到哪里,在上面有好几种粮食,亩产能达到二三十石,高产的能达到五十石,适合于旱地种植。其后他父亲在哪里生活数年,重新打造了数艘船,将它们带回来。可是大洋以东,岛屿少,多没有人烟,或者生活着少数凶悍的土著

  请收藏:https://m.16634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