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五百二十六章 肚量_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候湿热,适合水稻种植,所以产量高。其实再往南去,若是岭南精耕细作,一年可以三季,随便着就会有七八石收成。”

  风一吹,高梁穗沙沙地响。

  几个老农悠然向往,当然,他们不可能因为郑朗一句话,会举家迁往岭南。

  郑朗却在想一件事,整个华东地方,多适合种植旱粮,水稻虽好,想要高产是不可能的,他想到一件事物,棉花。全国经济悬差太大了,因为自己催动,东南更富,北方却更穷。江南成了宋朝的仓库,这样下去终不是好事。想了一会儿心思,说道:“二翁翁,看着我做的,你们学习。”

  “那是,我们在看呢。”

  年龄悬差大,但此时的农民眼中,郑朗就是神仙,那敢反驳郑朗的不是。

  “我也在想办法,”郑朗说完回家。

  四儿便将郑老三家发生的事说出,与自家有冲突。这几个池塘联在一起,碎碎的,郑朗也不在意,种了莲藕下去,是起带头作用的。也不指望这些莲藕赚钱,他家的收入一是自己庞大的薪水,二是自家的作坊。农业产业无所谓,几个娘娘要行善积德,往往年成不好,不收任何租子,甚至倒贴耕地的牲畜。

  其他百姓学习,但对这些新事物不懂,随便往下种,结果莲藕长起来,连成片,很难区别那一家是那一家的,一个个傻了眼。首先是莲蓬,往往摘过了界。

  家中产业大,许伯宋伯肖伯全部年老了,许伯与宋伯的儿子一直在布店里帮忙,又学了一些算术,认了一些字,慢慢替郑家在打点店铺。然而庄子里的事也要管,肖伯便将在城里扛大包的儿子喊回来,替郑家艹劳。刚回来没多久,看到别人都在摘自家的莲蓬,他心里急,心想村里人怎么不知好歹呢。也不是不知好歹,都知道郑家无所谓,小便宜总要占一占的。

  肖老二才回来,不懂,粗暴的用手一划,这是俺家的地盘,你们都不准摘,结果一圈,圈得大,郑老三家莲塘圈得最多,但这不是耕地,有理说不出来,而且郑朗是宰相,谁敢去辨理?他家的闺女看到郑朗,能快活么?

  肖老二心里也不快活,郑家这些年周济村里的族民多少地,多少财富,你们这些人太过份了。双方僵持,这是下面的小事情,郑朗与崔娴,以及几个娘娘一起不知道。问村子里的村民,相反,全部说郑老三不好,最少如同肖老二所说,是人,总是要知足的,饮水不能忘记了挖渠人。

  郑朗将肖老二喊来,也没有责怪,郑家已经准备将他培养为未来家中的管家,不将财产往里扒,还往外送?只淡淡说了一句:“你去村子通知一声,我们晚上在晒谷场坐下来商议一件事。”

  “喏。”肖老二应命而去。

  高梁、豆子与稻都没有收割上来,晒谷场空荡荡的,但到了晚

  请收藏:https://m.16634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