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五百零八章 浑沌(下)_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党,可也要结交朋友,欧阳修以前多有来往,可这小子太躁,韩琦一心想做老大,惹不起,庞籍与王拱辰等人一门心思,小手段太黑,更惹不起。想选人,还得从君子党中选人,但选择一些心地光明,性格相对温和的人,比如富弼,蔡襄,王尧臣,另外还有曾公亮,因为时常给赵扯讲学,俩人思想很相近,关系也变得渐渐融洽,再加上张方平,一套班子就搭起来。再过一段时间,几个学生成长起来,司马光与王安石多猛啦,两抵两百!那么承前启后,自己就可以做一些实事了。

  不急,年龄的因素,但不能让这几人消沉下去。

  赵祯要选人,他也要选人。

  否则以后就是在朝党上也玩不转。

  韩琦回来,范仲淹又做了一件事,于待漏院与大家商议,复古劝学,兴修学校。

  说白了,就是于各州各县兴办乡学,那怕是偏远的州县也要兴办学校,让士子到土著蛮夷子弟一起能有一个读书的条件。打着复古的旗号,这是不对的,春秋时诸子百家大收弟子,毕竟是少数,条件制约。到汉唐后,各大士族敝帚自珍,将经书藏在家中,连皇上都不一定给,这些经书存在,就能教出更多弟子,家族就能出更多人才,能掌控更多资源。

  所以贫困弟子很难有出人头地机会。

  直到宋朝才放开。

  这也是宋朝软弱可恨一面的反面,平民化,极其可爱的一面。

  说重视民生,能找出宋朝一大堆毛病,但这是封建时代,内治做到象宋朝这样,确实不容易。

  或者从更高的角度分析,便是汉唐使用道家的愚民思想,使百姓无为,而便以治理。到了宋朝,才真正放开对百姓的防范,使之教育普及共大批贫寒子弟进入官场,太多太多了,欧阳修、范仲淹、张齐贤、晏殊、夏棘,等等,这些人原来都是一元所有家庭走出来的。

  在范仲淹提议之前,各州已有许多州学县学,还有民间自发办起的义学,郑朗与张方平科举时,还大张旗鼓组织过一些义学。直到现在,郑家还养着那两个义学,花费不多,已经产生十几名举子。因为久不科举,没有进士产生。

  这些都是自觉性的组织,威力小,直到范仲淹提议后,州学才大兴,陆续出现四大书院。总的来说,这是文化界的盛事。范仲淹说完后,看着韩琦。

  我是老大,你是老二,你要发言吧。

  韩琦未吭声。

  范仲淹不理解,但郑朗理解,这是范仲淹提议的,韩琦附和,他又要变成小弟……

  那怕是中肯的意见,韩琦也不会答应。

  但这时候王拱辰说道:“希文兄,你这条进谏好,我同意。”

  他是御史台的大佬,他同意,手下小弟也立即附议,殿中侍御史梅挚,监察御史刘猩随声附合。这三人皆以文学见长,在文坛颇

  请收藏:https://m.16634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