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四百十章 国书的背后_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喏。”吴昊万分不情愿地说。

  但不得不从,借着茫茫的暮色,带着几个人,做了宋朝人打扮,向南方潜去。

  第二天天明,元昊忽然将大军带着折向东南,东南便是彭阳城,斥候带回来的消息,郑朗正好巡视到彭阳城,城中仅有一千五百名宋军,要么郑朗自己带了一千名随从。而且彭阳城修得早,一直没有修葺,不象高平寨易守难攻。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只要将这个小宰相擒住,泾原路大捷便有了。

  但在这时,元昊有没有想过,真要将郑朗捉住,契丹人会不会放过他,在契丹人心中早就将郑朗当作他们未来的栋梁之材,中兴希望。只要元昊将郑朗弄成一个万一,契丹人非得与他拼命不可。都不用郑朗使反间计的。

  ……

  战事终于爆发。

  在这之前,有一人悄无声息调到京城。

  包拯。

  天圣五年中的进士,与韩琦、王尧臣、吴育、石介他们是同一榜进士,比欧阳修还早了一届,比郑朗早两届。分配到和州做了一个小税官,这是勘磨,不能作数。但家中父母病老,惦念不下,虽然和州离庐州很近,仍放心不下,放弃官职,回家侍奉父母亲。这一侍奉便是九年时间。

  很可怕的九年,从一个青年人生生变成中年人。不过有一门好处,即便他在家侍奉父母,实职官还在,继续能拿朝廷的薪水。父母去世后,包拯才离开庐州,前往京城等候授职。在京城的一个小客栈里写下一首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我要做一个清官。

  事实他也的确是一个清官,无论郑朗怎么看,这一点无可否认。

  宋朝以孝治天下,可怕的九年时光,连赵祯也惊动起来。不过孝是德,官是才,还得要看,于是调到天长担任知县。很难说他在天长做得多出色,就是断了两个牛案,略有一些小名气。天长任满,升任端州知州。在这里做了一些政绩。先是治理了西江水,造福当地百姓。后是砚。端砚乃是天下最有名的砚,包括郑朗所用的六方砚台,两方是端州出产的名砚。在包拯前任知州,于上贡朝廷端砚数目之外,多会另加几倍,作为贿赂京官的本钱。包拯上任后,一改陋习,绝不会多收一块。离任后,连他平时公堂上用过的端砚,也造册上交。返京时,船在肇庆羚羊峡口,突然遇到奇怪的大风雨。他下船舱检查,发现船舱里私藏着一块端砚,这是当地百姓悄悄送给他的。包拯一言不发,将那块名砚丢入江心,到后世哪里还有一个砚洲岛,就是传说中包拯丢砚台的地方。

  说法有些夸张。

  但纵观包拯一生,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十分让人感到很温暖。虽传

  请收藏:https://m.16634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