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百十八章 找朋友(下)_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赵祯低声问:“吕相公,什么万春圩啊?”

  圩田知道,宋朝面积小,人口却是史上最多的,于是老百姓与山争田,与海争田,与江河争田,与滩涂沼泽湖泊争田。这是一曲雄壮的创业史,后世的许多耕田,几乎一半就是宋朝开发起来的。

  但宋朝的圩田很多,赵祯虽是皇帝,真的没有注意。包括几小,皆是两眼茫茫。

  吕夷简低声说道:“万春圩始建不可考,大约是自东吴时兴建水利,修了万春、咸保等圩,唐代为了确保官粮漕运,禁用丹阳湖水灌溉,圩田渐渐荒废,后又为秦姓地主霸占,重新开耕,南唐时划归皇帝所有,划出荆山、万春、黄池三圩,租税直接调入后宫,仍供嫔妃胭脂费用。太平兴国年间,江南大水,圩吏护圩不谨,圩田冲毁,后一直荒废。因为面积大,先帝时曾几度议修,仍朝野多有争执,一直没有修成。”

  “面积有多大?”

  “不知道,此圩一直荒废,还有圩的原址四周也多是沼泽滩涂,若圈圩,小者几百顷,大者几千顷。”

  “几千顷?”赵祯喃喃道。

  圩田非是河北诸田,乃是宋朝产粮最高的地区,有可能一亩地一年收成能达到五石,一千顷就是十万亩,随便着,敛出几万石粮食了。这么大的圩田能使多少百姓安顿下去,敛出的粮食,又能使国家养活多少百姓!

  “陛下,没有那么简单,首先是水道,若圈圩,必须着重水道的畅通,否则水一大,圩田必然决口。圩田一起,滩涂沼泽湖泊变成良田是不假,可少了蓄水的功能,有可能影响其他地区的收成。所以前几次朝议一直没有成功……”吕夷简对赵祯解释道,然而眼睛却盯着郑朗,小子,别有太大的野心,成功是良政,不成功,你就倒霉啦!

  “原来如此,”赵祯依依不舍,真的舍不得,就打算一千顷,一户五十亩地,很好啦,圩田一亩地收成能达到五石,五十亩地两百五十石,对于普通的农户,足以保衣食无忧。两千户人家安排下去了。还有这么大的圩田,所带来的税务、税粮……郑朗心中窃笑,化江南沼泽为圩田,虽然带来一些弊端,无奈之,就这么大点地方,得吃饭啊,看一看,前几天赵祯下诏,禁民间织锦绣为服。郑朗有没有进谏?

  根本无理取闹,这一禁,多少织户失去了饭碗?国家又少了多少商税?为什么禁之?让富人穿就是了,将钱拿出来买锦绣衣服,织户有了钱,又可以买粮食,买曰用品,商品就流通起来,宋朝也得了商税税收。这才是开源之道。赵祯这道圣旨是反其道而行。

  然而怎么劝?

  国家最紧张的是粮食,粮食越来越贵,宋朝出现了初步的商业化,城镇人口几达百分之十五六以上,这么贵的粮食,城镇人口怎么

  请收藏:https://m.16634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