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零四章 出盐_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张贵能帮他把庭院打扫干净,每天三餐做好就已经是不错了,再指望多的,也是顾不上。

  要说起来,他也是有意清苦一些,毕竟浮山这里穷的太久,大家都是小人乍富,所以都是藏富于私宅,没有几个军户愿意把赚的银子拿出来花的。

  除非是在这里训练,每天都是鱼肉米面吃着,回家之后,这些一个月赚一两五外加粮食的人一样吃粗粮,只是以前可能是吃糠和野菜多,杂粮兑的少,现在是杂粮吃的多,还兑上一点精粮,所有的进步之处也就是在此了。

  他们每个月赚一两五的饷银,然后家里煮盐还有一部份收入,平均下来三四两一个月是有的,但这笔钱到现在为止,反正张守仁没瞧着哪家哪户在用。

  所有人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攒钱买地。

  和后世人攒钱买房一样,明朝的人不论是文武贵贱,商民士绅,总之有钱的第一个想头,就是买地。

  皇帝有皇庄,贵戚们也有庄园,普通的文官也是大肆兼并。嘉靖时的阁老徐阶就兼并了二十万亩,或是有一说是四十万亩的土地……这个数字,在寸土寸金的松江,也就是后世的上海地区,简直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数字。

  当然,这是和明朝税收制度有关,把土地寄托在阁老名下,孝敬一部份给阁老家,然后国家的税就能抗过去,或是拖欠,拖的时间久了,就成了坏帐,朝廷每隔几十年就会勾销一次坏帐,这是承认钱要不上来就不要了……这种思路当然也不能说是错的,朝廷毕竟要体面,不能和小民争利,况且如果真的是有人交不上来呢?

  总不能官逼民反是不是?

  所以隔几十年免一次赋税,这就等于变相勉励人民抗税或是拖欠税收不交,因为反正交了的才傻,你辛辛苦苦种田产的粮食,忍着收割时被粮商压价的痛苦卖掉,然后用低价卖粮的银子来交赋税,等青黄不接的时候用典当衣服的钱高价买进粮食来养活自己,然后那些把田地寄托在士绅那里的人可以抗税不交,时间久了,谁老老实实交税谁就是天字第一号的傻瓜!

  这也是明朝末年,耕地数字比明初加了近一倍,但米和麦子的税收反而直线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税不重,地价也是越来越高,就算是在这乱世之中,稍微能喘口气的地方,土地交易也没有停止过。

  这也是没有办法,谁叫中国人就是一个天生的农耕民族,没有土地就没有主心骨,就意味着是没有根的浮萍,非得有一块地了,才能成为家,才能养妻活儿,延续家族。

  对这种情形,张守仁暂且也无法可想。他自己这里就现成有两个人在劝他也买地,一个是老管家张贵,天天念叨,看到张守仁大捧大捧的用银子,老张贵头发都又急白了不少根。

  另外一个则是小家

  请收藏:https://m.16634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