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八章:重识_予君天下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堂边地民情课,由韩济讲来让人颇有身临其境之感,学钟响起时众人仍意犹未尽。袁隽在心中赞道:大楚开国以来第一位寒门状元,名副其实!

  韩济,表字子期,大成十六年生,南海琼州人士。韩氏是南海两州出名的医家,但因医籍在大楚属下三流的技籍,是实实在在的寒门。韩济九岁已考取秀才,早年间在南海便是很有名气的少年天才,后其随父亲在大楚境内特别是边境之地游历了十年,十九岁时回到琼州老家闭门读书、参加科考,并于顺和五年一举夺魁。

  袁隽前世便知韩济此人。在辛未冒死送进大昭宫的消息里,萧凌率大军在齐地摧城拔寨势如破竹,北平所辖诸地皆由韩济统总指挥,且其还曾亲自领兵将楚军打回渭水。镇远将军成珂评价他:“袁参军比之亦多不及。”成珂所言“袁参军”指的就是袁隽的父亲袁放,同样的文官领武职。在大楚史书之上,女子为帅、书生领兵,是很不罕见的,这也是齐、辽两国总笑话楚国男子“骨头软”的原因。

  袁隽来旁听韩济的课,原本只是为了见见这个能让萧凌交出后背的人,未料获益极大,特别是韩济对大楚边地民生的观察更为直观,视角与祖母姚谦、母亲舞阳公主截然不同,能助她在修书时将“人和”方面的缺失环节补上。

  看来很有必要多到翰林院走走了。袁隽心里琢磨着事儿,行了随堂礼后便匆匆离去,待旁听的属官也散得差不多,众学生忽然热议起来:

  “这安平公主,到底什么情况啊?怎么跑国子学听课来了?”

  “据说是为了修书。”

  “听闻万寿节那日,安平公主呈了本自己写的册子作礼,圣上看了龙心大悦,稀罕得不行,后来就如你所见了呗!”

  “她一个成日躲在府里不出门的公主,能修什么书?韩先生,您知道吗?”

  “是啊!先生可是天子近臣,可见过那传说中的册子?”

  韩济略作收拾正要离去,突然被点了名,便诚实道:“见过。不凡。”

  “写的什么,能得韩先生夸赞?我也想看看。”

  “公主修书,你看来何用?”

  “诸位皆出身王侯将相之家,”韩济打断众人天马行空的猜测,认真说道,“日后,无论执掌一方兵权,还是为政一地民生,都会想好好看看安平公主今日所修之书。”言毕,径直而去。

  除却休沐日,袁隽一连几天旁听了好几堂课,作了番取舍。六月十九,又到韩济讲学的日子,她早早便去了崇志堂,发现韩济竟已在门外,似在等着她来。两人默契地未再你来我往一番“礼不可废”,略致了意,韩济脸上仍一副和风细雨的笑模样,问:“安平公主计划何时到访翰林院?”

  “明日吧!先生可有空?”

  “敬候大驾。”

  次日,袁隽

  请收藏:https://m.16634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