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三百三十六章 再见了,1850!(三)_走进不科学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量子理论演化的过程中,物理学家曾经数次尝试从不同角度搭建从经典理论通向量子理论的道路。

  这些工作被统称为“量子化”。

  可虽然在整个量子理论体系中,薛定谔方程的地位至关重要,但它的物理意义嘛

  却依旧是个谜。

  薛定谔本人曾经错误地以为那是某种荷的密度,但很快便发现这与实验事实无法调和。

  玻恩在苦思几个月之后提出来另一个看法:

  方程所刻画的,其实是一种概率。

  薛定谔方程ψ的变式代表粒子被测量时塌缩到状态ψ的概率。

  自那时起,一场长达近百年的论战便拉开帷幕。

  其中历经多番波折,例如EPR思想实验等等,至今仍迷雾重重,悬而未决。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

  截止到目前,所有已知的定律里,没有一条能够说明波函数究竟是怎么坍缩的。

  这个坍缩是一种绝对的随机,在拥有确定性的数学计算中是不存在这种随机的。

  所以坍缩必定是由一个数学之外的东西来触发。

  比如女生化妆前后的对比。

  这就是一种“波函数坍缩”的表现。

  人由健康到生病。

  也是一种“波函数坍缩”的表现。

  两个人由陌生人到恋人。

  还是一种“波函数坍缩”的表现。

  以上种种情况,试问怎么用数学计算来描述?

  甚至你看到这段文字打了个本章说,但却因为拼音拼错而删除了原先的某个字,同样也是一种“波函数坍缩”的表现。

  因此这就可以引申出另一个概念:

  坍塌的‘程度’问题。

  比如你删了一个字,那就是小坍塌。

  删了十个字,就是大坍塌。

  肉眼观测同样如此。

  在电子——现实中以光子为主的光子双缝干涉实验中,肉眼观测对结果造成的影响,要远低于感应装置对结果造成的影响。

  这涉及到了一个信息数的概念,用个不太严谨但比较好理解的解释来说可以描述成这样:

  感应装置灵敏度很好可以感受到每个光子,而你的肉眼只能看到很少很少的光子。

  你‘看到’的那部分坍塌成了粒子,而你没看到的则形成了干涉条纹——再重复一次,这是一个很不严谨的说法,只限于供笨蛋...咳咳,鲜为人同学理解。

  在徐云穿越的后世。

  经常会有一些网络作家把主角设定成‘观测者’,一看过去时空啊生命啊都停止或者毁灭了。

  这种情节本身没啥问题,网络小说开脑洞嘛。

  只是搞出这些设定的作者,大概率都是将真正的波函数观测概念误解成了肉眼观测

  量子力学就是这么晦涩难懂,但又偏偏确实存在。

  例如比起观测更典型的量子隧穿。

  如果说‘观测’对于寻常人来说有些距离的话,那么量子隧穿效应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可太密切了。

  比如我们的太阳,又比如手

  请收藏:https://m.16634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