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零一零章 解释_大明新命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格之死打击的清虏伪帝黄台吉,身体状况比原时空更加不如,很可能会比原时空死的更早。

  也就是说,这一世,清虏伪帝黄台吉能不能熬到崇祯十六年都是一个问题。

  所以,在杨振的心中,北伐清虏的最佳时机,应该是等到崇祯十六年黄台吉将死翘翘的时候再发起。

  而且杨振相信,这一世没有了豪格的存在,同时也没有了代善的制衡,只要黄台吉一死,多尔衮必定压抑不住亲自上位的野心。

  而只要多尔衮亲自上位,不管他成功与否,清虏内部必定会陷入混乱,甚至有可能发生火拼或者内战。

  只要清虏内部陷入了混乱,不论结果如何,对杨振来说,都是灭亡清虏的绝佳良机。

  一直以来,杨振在等待的,就是这种一击必杀的机会。

  然而,猎人在等待猎物向自己走来并进入自己射程的过程之中,最担心的,就是受到意外事件的干扰。

  比如杨振,他最担心的就是当时机成熟的时候,自己被崇祯皇帝勒令离开自己布局已久的关外战场,然后被困在关内战场,眼睁睁看着多尔衮完成整合。

  或者,是在猎杀的时机还没有成熟的时候,被崇祯皇帝勒令提前发起捕猎的行动。

  这两种局面,不管是哪一个,都不是杨振所希望看见的。

  而要避免出现这样的局面,杨振就只能想方设法自己造势,以便掌握主动权。

  也就是说,既然从各方面的形势来看,北伐清虏,与清虏决战,都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不如干脆把北伐清虏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杨振之所以当众提出在崇祯十五年的四五月间预备北伐清虏,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方光琛所提及的苏州府旱灾蝗灾与米价飞涨、流丐满道的情况,以及中州剿贼战场形势恶化的情况,更加坚定了杨振的这个设想。

  一方面,一向号称富庶甲于天下的江南地区,都已经这样了,那么朝廷的财政崩溃,也就近在眼前了。

  另一方面,在中州剿贼战场形势继续恶化的情况下,朝廷需要征发或者调集大批兵力加入剿贼战场,自然不可能再听任大批兵马在关外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总而言之,杨振断定,自己虽然成功地把与清虏决战的发起时间拖过了崇祯十四年,但是以眼下的形势看,肯定拖不过崇祯十五年了。

  既然如此,那就干吧。

  杨振这次把潘文茂、王守堂一起叫来议事,原本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因为除了要了解关内的形势,他还必须要了解一下金海镇自身枪炮弹药的生产与储备情况。

  “诸位,关内形势演化到这个地步,朝廷财政恐怕已难以为继,圣上与京师朝堂必不能再容忍关外大军空耗粮饷却置身事外。

  “接下来,朝廷要么舍弃关外调兵南下一心安内,要么北伐清虏全

  请收藏:https://m.16634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