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十八章:包产到组_大时代1977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说越偏,林伯原不得不站出来。

  大队长一发话,还是很有威力的,顿时人人住嘴。

  严东明拿出一副地图,摊开,指着上面:“按照庄稼长势和田质,我把全队土地分成三个等级,丈量面积,根据等级优劣搭配,为分配公正,使用传统的抓阄办法,抓到哪坨是哪坨,大家谁有意见?”

  “这办法好,公平。”

  “对,全凭运气,运气不好,怪谁?”

  没人反对,严东明继续说:“每个生产队,分成三个生产组,小组内部,你们可以再分,不过要公平,出了问题,大队要干涉,没问题吧?”

  “没问题。”

  “那好,全大队,四个生产队,分成十二个生产组,我宣布一下谁是生产组长,谁就来抓阄。”

  气氛顿时一凝,众人齐齐一肃。

  大家都看出来了,以后生产队长说话都不顶用了,生产组长才做主,手里握着权利,分给哪家一等田还是三等田,都由他说了算。

  一个个眼巴巴的,看着严东明,在坐的有二十来个人,只有一半的人才能上。

  接下来,严东明宣布人选。

  “大队长林伯原,兼任1组组长,林仲军,2组组长,柳宏昌3组组长,柳金昌4组组长,杜正义5组组长,杜红民6组组长,杨红军7组组长,杨铁8组组长……”

  他说完,在坐的中年人,一个个眉飞色舞。

  见此,旁边的几个老人,轻咳一声。

  严东明脸上带着笑意,继续说:“另外宣布一下生产组长人选,伯原爸,你是1组副组长,还有宏昌叔……”

  这下几个人傻眼了,原来副组长,竟然是他们的爹。

  老人们,这才脸色稍霁。

  之后抓完阄,土地包产到组,就这么定下了。

  林晓光还是挺佩服自己的,这次包产到组,实际上是以家族为基础,南窑村四大姓,杜、杨、柳、林,选出四家共四个话事人,几个老人第一次掌握这么大的权利,当然举双手支持。

  有他们支持,他们几个当生产组长的儿子、侄子,也不会反对。

  往后干活的时候,老人说话更要听。

  以往村里的懒汉不干活,无非仗着可以吃大锅饭,别人看他不是自家人,不是一个姓,都有顾忌,没法动他,现在不行,他不干活,自家的长辈先跟他过不去。

  当天晚上回去,几个生产组长打定主意,要给这几个懒汉点颜色看看,地就分给他们最差的。

  次日,林晓光见证村里分地。

  南窑村不到一百户,全村人口不超过五百,是个名副其实的小村。

  全村土地一千亩出头,包括川里的水田,河边的河滩地,半山的梯田旱地,人均亩,算起来还是比较高的。

  这次分的时候,男女老幼都分,而且等额,还没出生的就没有了。

  严东明拿着地图,站在田垄上。

  村里的大小伙子,都扛着铁锹,拿着线团,听从他们干部的安排,开始划分土地。

  旁边,林卫东有些忧虑:“小光,你说咱们这么干,不会出事吧?”

  林晓光摇摇头:“只要撑到秋收,就算捅到中央,也不会有事。”

  历史上,农村改革,也就只有西川、江淮和北平受到表扬,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江淮小岗村,这一次,咱西陕也不能落后。

  江汉敢为人先,才有武昌起义,可等到改革开放,还是落后了。

  唯有深镇弯道超车。

  长安失落一千年,不能再落后了。

  “小东,去,去叫你妈,赶紧做饭,等下我和小光去城里。”林伯原喊道。

  “诶!”林卫东应一声。

  回到县城,林伯原就把分田的事,一股脑全汇报给老头子。

  林晓光站一旁,不得不服,老头子真是老谋深算。

  就包产到组这事吧,老头子不支持不反对,默认他们行事,出了问题,上头不会找他算账,自然有严东明和林伯原背黑锅。

  当然,要是上头表扬,他再站出来,也不晚。

  ……

  请收藏:https://m.16634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