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章:《人民文学》_大时代1977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当下没话找话,又问:“你姐的事,你知道吗?”

  “我知道,姐给我写了信,她也考得挺好,很有信心,去清华不成问题。”

  听到后,老头子有点不是滋味,他不识字,林晓芸没有给他写,只给她父母和林晓光写了。

  老头子微微有些不开心,饭桌上就不说话。

  大妈杜静是个伶俐人,长子是个军校大学生,就在长安本地就读,幼女也即将读大学,还是去清华,她别提多高兴,从一个没爹的孩子,走到今天这一步,儿女双全家业兴旺,却是很难得。

  “哎呀,爸,妈,眼看高考放榜在即,我们喝一杯吧,预祝小光、小蓝、小芸金榜题名!”她举起酒杯。

  婆婆推老头子一把,老头子想通了,端起酒杯,脸上笑着:“也是,那今儿个,咱们大家预祝他们金榜题名。”

  林晓光也埋头一口闷了。

  从爷爷家回来后,林晓光等弟弟妹妹上床睡觉,自己却披上衣服,坐在写字桌前,就着台灯,开始奋笔疾书。

  写着东西,忽感觉一阵尿意,出门去厕所撒泡尿,回来时,却听到卧室里爸妈在说话。

  “爸就是偏心,小光以前不像样,他不表扬也就算了,这次考得还行,他还是批评,我就没见他说过一句好话。”

  “文殊,爸也就是对小光要求比较严,你别多想。”

  “我哪里有多想,分明就是,等这次成绩出来,小光真考上了,我看他到时候怎么说!”

  “诶,俗话说打是亲骂是爱,他分明是恨铁不成钢,都一个老头子了,赶明儿,小光考一个北大,到时候他要再批评,我跟他急!”

  “哼,就你会说话,怎么今天不见你给我儿子出头?”

  “这不是成绩还没出来吗?”

  之后,窸窸窣窣的,传来一阵声音,林晓光大感尴尬,和父母住一块都挺好,但有一点,真的是太不方便了,他十五岁,不小了,该长毛的地方都长了,明年也该去上大学了。

  小心翼翼回到房间,没有发出一点声音,坐在桌前,捂着暖气,暖一暖发冷的手掌,然后继续奋笔疾书。

  几天之后,林晓光再次出门,来到邮局,准备寄信投稿。

  在运动之前,作家属于高收入群体,著名作家的长篇小说可以拿到好几万稿酬,就比如赵树理,进京之后随便用一万多稿费,买了一处挺大的四合院。

  不过运动开始后,所有刊物一律不支付稿酬。

  就上上个月,他还在为高考做复习的时候,国家出版局恢复稿酬制度,著作稿千字2元到7元,翻译千字1元到5元。

  也就是说,他现在可以动笔创作赚稿费了。

  这几天,他写了几万字,准备寄到《人民文学》去,看能不能赚个几十块。

  只是希望人民文学会采纳稿件。

  邮费还是比较便宜的,不过字数多了稿件比较重的话,就要大邮票,也要花几毛钱,几毛钱都能买冰峰和肉夹馍了。

  林晓光看着信封沾上邮票封合,松一口气,下来就是等待回信了。

  回去的路上,他突然想起小舅集的邮票。

  记得68年发行的全国山河一片红,面值八分,却在12年拍出730万天价。

  还有国内首枚生肖邮票,即80版猴票,11年的时候,80枚整版更是拍出120万元。

  再就是53年的蓝军邮,作为“军人贴用”邮票,存货量很是稀少,11年一套四方连以340万元拍卖。

  这些都是钱啊。

  然而也只是想想而已,即便他现在手里就有,现在才77年,最起码要等到四十多年后,才能赚到这一千多万,到那时候,他差不多都退休了。

  有那心思,还不如做别的事,于是他又定下一个小目标。

  “等去北平之后,一定买套四合院。”

  ……

  请收藏:https://m.16634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