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069章 战略与降温_大明元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亚群岛上的王国结亲联盟,同时以大明为宗主国,并建立政治意义大于实质管辖意义的宗藩关系。

  1406年,拜里迷苏剌率妻子及陪臣540余人,随郑和船队来大明访问,这是明朝以来到访大明的最庞大外国使团。这次访问,拜里迷苏剌受到明朝朝廷的礼遇。当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二十八日、八月初一、九月初一、九月十五,明成祖均宴请或赏赐使团,当九月十八日使团离开南京回国,明成祖又命在龙江驿设宴饯行。这样的规格待遇,在明朝接待其他国家来访的国王中是仅见的。

  1411年,拜里迷苏剌第二次访华。1414年,也就是郑和第四次率团远航的返程的时候,拜里迷苏剌第三度率团访问大明。

  马六甲对明帝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控制马六甲海峡意味着大明将拥有长久的海疆安宁。大明对马六甲海峡的控制,是通过建立密切的宗藩关系及远洋航运中转站达到的。

  此后的一个世纪中,马六甲与大明维持着密切的关系。在郑和七次下西洋的经历中,他六访马六甲。

  马六甲航运中转站的建立,意味大明建立了以东南亚为基地的战略缓冲区,那时的南中国海真正成为大明的内海。

  然而随着朱棣驾崩,大明的海上战略大幅收缩,开始禁海,马六甲等地的“中转站”失去意义,逐渐离散崩溃,到如今已经只有广东水师偶尔派船只南巡,作用几乎只是显示存在。

  而当大明战略收缩百余年之后,葡萄牙人来了。

  葡人获得相对真实的中国的印象是从马六甲开始,迈向中国的脚步也从马六甲开始。

  达伽马的船队抵达今印度半岛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泽科德一带的古里后,便大规模系统地搜集有关亚洲的地理和人文资料,主要目标是远东的大明。

  葡萄牙占据果阿后,更加关注大明。在印度生活半个世纪的历史学家戈雷亚称当时遇到Chinacota,意即“中国人的堡垒”,因为“黑长头发的白种”华人在印度一带也曾有过许多“官厂”。

  1508年葡萄牙国王唐·曼努埃尔一世要求舰队司令塞格拉:“你必须探明有关秦人(即中国人、明人)的情况,他们来自何方、路途有多远?他们何时到满剌加或他们进行贸易的其他地方?带来些什么货物?……他们是基督徒还是异教徒?他们的国家大吗?国内是否不止一个国王?他们的国土扩展到什么地方?他们与哪些国家为邻?”

  1512年,征服马六甲的葡人收买了五位大明船主,开始策划赴大明的计划。

  1517年,葡人正式达到大明东南沿海,1557年左右,以欺诈、贿赂的方式占住澳门。

  葡萄牙殖民者看

  请收藏:https://m.16634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