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45章 苏轼回京_知否笑长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45章苏轼回京

  给刘家送了礼,接下来几天李安也就没什么事了。

  转眼间就到了除夕之日。

  算起来这是他来到汴京单独过的第一个年。

  往年他都是在刘家那边过的,这次刘学文夫妇也邀请了,不过却被李安给拒绝了。

  汴京本就繁华,过年也就比平常稍微热闹一点。

  事实上,古代最热闹的节日并不是春节,而是上元节,也就是后世的元宵节。

  在唐朝时期,作为首都的长安,实行着严格的宵禁制度,即便是过年都不会解除。

  这个年也不是李安一个人过的,过年前两天,他就让刘和那边把茶楼关了,住到了他这里,表兄弟两人一起过了个年。

  像什么制试考试,学士院考试,都是其中之一。

  因此大多官员都是只有官没有职。

  这天李安正在家里看书,海棠过来禀报,苏轼来了,正在前厅等候。

  这样做的好处也非常大。

  由此就能看出,上元节更受古人重视。

  对于苏轼的好意,李安还是很感动的。

  都说唐朝以后,世家消亡,其实不尽然。

  “海相公给我来了封信,说明年有个制试考试,让我准备一下。我想着反正和那县令不对付,干脆请辞,安心备考。吏部那边过年前几天才批下来,昨天才回的汴京。”苏轼说道。

  在他看来,李安才学不差,缺的就是名声。

  但是到了宋朝,科举盛行,制科举办的就非常少了。

  “别提了,那福昌县令是个糊涂官,但凡有个什么案子,随意调查一下,直接屈打成招,就草草了事,我有些看不惯。”苏轼说道。

  不然肯定有人说他江郎才尽了。

  苏轼笑道:“我这次来就是邀请你参加上元诗会的,这次诗会汴京许多大儒都会参加,海学士也会去,对你来说可是个机会。”

  后来限制逐渐增多,自荐改为要公卿推荐,参与的人也必须是有进士功名的。

  李安也没什么大报复,有刘学文这个老师和盛纮这个岳父在,只要能考中进士,授个实职肯定没问题。

  即便大宋部门臃肿,依旧用不了这么多官。

  “我的才学不及子由,如何和他相比?”李安摇头道。

  皇帝在某些情况下,需要一些特殊人才,就可以举行制科,针对出题,只要是读书人,有没有功名都可以参加,算是对科举的一种补充。

  年后李安去刘家和盛家分别拜了個年,就窝在家里看看书。

  制科非常选,得皇帝下诏才举行。具体科目和举罢时间均不固定,屡有变动。

  一个制科,让他少走了许多年的弯路。

  若是当时李安能做出一些好的诗词文章,现在必然早就名扬天下了。

  但是自家人知道自家事,靠着抄一些流传千古的诗词,是可以让他名扬天下。

  李安的警世四言,足以流传千古,却不足以证明才学。

  “你

  请收藏:https://m.16634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