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72章 莫惹老实人,陈执中的软肋_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得几乎吃不下饭。

  全朝官员都在讨论太学体的过失,讨论石介、孙复的过错。

  却无人道若改变当下的科举文风,接下来学子们会不会闹,又应该如何改。

  大宋的一些官员们,最擅长做的便是提出问题或发现别人的问题,但却又无法解决问题。

  最后互相扯皮,事情没解决,却助长了官员内斗。

  此刻。

  翰林学士欧阳修和监察御史苏良都未曾发言。

  二人还未想好说什么。

  欧阳修也不喜太学体,但他并不认为石介、孙复二人的文章是太学体。

  此文风,只是对西昆体矫枉过正的产物而已。

  学子们为了考取功名,自然是什么文风是主流,大家便追崇哪种文风。

  至于苏良。

  他也是进士出身,自然知晓太学体存在诸多弊端,但他还未想好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翌日午后。

  赵祯下令廷议,解决太学体之事。

  两府三司、翰林院、台谏、国子监等衙门的官员都来到了垂拱殿。

  正如苏良预料的那般。

  赵祯一问询诸臣的想法,官员们便开始论辩起来。

  各个口吐莲花,吐沫横飞。

  赵祯坐在上方,漫不经心地聆听着。

  他已经习惯于这种“朝堂菜市场”的感觉,甚至可以在众臣的争吵中安然入睡。

  赵祯在等,等官员们辩的累了。

  官员们累了,于赵祯而言才是廷议的开始。

  半个时辰后。

  讨论声逐渐变小。

  “咳咳……”赵祯干咳两声,殿下顿时变得安静起来。

  赵祯坐直身体,高声道:“众卿,我们先议一个话题,今年省试,是否要改变文风?”

  一般在省考前的半个月,朝廷会将省考的主题方向与注意事项贴于贡院门前。

  今年若改文风,自然要提前通知考生知晓。

  吴育率先站出,道:“官家,臣以为,即使改,今年也不可改,如今突然转变科场文风,必引得很多考生不满,易生出事端!”

  吴育刚说完,翰林待诏丁度便站了出来。

  “臣以为,今年必须改,不然此歪风习气难以杜绝,且无法为我朝取优异良才!”

  听到这话,国子监直讲孙复忍不住了,其大步走出。

  “官家,太学体只是一种文风而已,考生有无真才实学,非文风所能限制,丁待诏的意思是,我朝前几届取士,难道取的都不是良才?当下,苏景明和王介甫二位皆为庆历二年进士,他们不是良才?”

  孙复黑着脸,无比愤怒地说道。

  他与石介在国子监兢兢业业,培养人才,突然就变成误人子弟了。

  这是他绝对不能接受的。

  苏良听到孙复夸赞自己,不由得脸色微微一红,然后站直身体,且挺起了胸膛。

  这时,陈执中忍不住站了出来。

  “孙直讲,莫要以偏概全,我们是在论当下科举文风,莫扯到其它地方!”陈执中瞪着眼,想着以官位将孙复压下去。

  孙复顿时恼了,直接反驳道:“敢问陈相,你口口称科举文风,你可参加过科举?”

  此话一落,整个朝堂都安静了。

  在座的,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的,只有陈执中。

  苏良使劲拧了一下大腿才强忍着没有笑出声来。

  孙复是个老实人,平常甚是儒雅,他能说出此等尖酸之语,说明心中的委屈大了!

  陈执中气得脸色铁青,长袖一甩,站了回去。

  未曾以科举入仕,乃是他为官多年来最大的软肋。

  请收藏:https://m.16634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