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八十一章 笔墨如刀_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个“文人”,就算做得再好也不过是“义理”,若论及“事功”则差了八条街——这样的人挽救不了大宋,他们只能在传统的圈子里面打转,甚至会成为自己的绊脚石,最重要的是欧阳修活跃在政坛的时间不多了,对自己的发展并无多少借重。

  王景范在等欧阳修的笑话,不过第二天欧阳修的精彩文笔倒是先折服了王景范自己——皇帝陛下下旨任命包拯为权三司使的第二天,欧阳修写了一篇《论包拯除三司使呈给了皇帝,这篇写得极为精彩,诸如“蹊田夺牛”、“整冠纳履”几乎成为包拯头的标签,王景范在读了这篇之后也不禁击节称叹,换做自己是包拯也是不敢去三司的。

  文笔归文笔,真知归真知。王景范对于欧阳修的文章素来都是极为熟悉的,毕竟科考乃是仕途终南捷径,而考丁酉科是他最有把握的一次机会,对于欧阳修流传出来的所有文章王景范都可倒背如流。正因为熟悉欧阳修,王景范更深知欧阳修文章的威力,纵观欧阳修所有的笔都是极为辛辣老练,对于政敌更是忌惮无比——欧阳修与包拯的弹章几乎就是弹章中的巅峰之作,若论效果欧阳修可是更胜一筹,出刀必见血。

  尽管王景范知道欧阳修的这篇多半是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的,不过以欧阳修的影响力写出这篇,包拯就算当了三司使也是得不偿失声尽毁啊!在看过这篇之后,王景范对于包拯能否接任权三司使一职都心底直敲鼓了,名声毁于一旦对于任何一个官员的仕途而言都是致命的,日后就算干得再出色也难有寸进,不过这倒是反过来印证了父亲对于包拯生平的叙述——包拯是在三司使一职逝世的,尽管三司使是步入执政的捷径,但包拯至死也没有当执政,除了寿限之外估计很大缘故是他没有在此事退让。

  正如父亲所言的“潜规则”,干哪一行都有一行的规矩,哪怕这个规矩只是约定俗成从未写在纸公布出来,只要有人违反了规矩那后果将会极为严重。当然若是个体力量强大到极点,蔑视规则甚至自己根据需要重新修订规则的事例也会出现,不过这样的事情极少有,而在权力场中,这样的人从来都没有好下场,纵然得意一时付出的代价往往让人难以承受——被车裂的商鞅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见复,这样做有些不妥?”蔡恕在看过王景范抄录的欧阳修《论包拯除三司使》之后,思量的半天方才犹疑的问道。

  欧阳修皇帝弹劾包拯一事不比昨天皇帝任命包拯为权三司使一事热度低多少,甚至是犹有过之——昨日大殿之皇帝和包拯之间的气场强大,与会众臣都不禁为之心惊胆战,没想到峰回路转包拯倒成为三司新主,但明了其中门道的人毕竟还是很少,这欧

  请收藏:https://m.16634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