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十九章 崇文仕途_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王景范自己没有碰到过。不过这并不妨碍王景范自己建一所图书馆,在白沙书院中便有书楼四座,除了其中的三座是专门供书院内部师生免费借阅之外,还有一座是专门供外来学子借阅图书所在,按照所借图书的规格缴纳押金之后便可免费借阅。

  “次道兄,三馆秘阁藏书浩如烟海,不知白之时能得几分?”王景范与以三十多岁身穿绯色官服的中年人漫步在廊道之间。在至崇文院之后,由集贤校理宋敏求带着王景范四处走动,参观一下这个被天下读书人所魂牵梦绕的圣地。

  “次道”是宋敏求的表字,赵州人,他的祖父宋皋、父亲宋绶都曾是太宗、真宗朝的名人,尤其是宋绶官至兵部尚书、参知政事。宋敏求本签书集庆军节度判官,不过在庆历三年之时以祖母郑国太夫人高龄尽孝为由请解职留待京师,后来以光禄寺丞充馆阁校勘,到现在才一步步升到了集贤校理的位置——十五年的时间里宋敏求不过是升了五个台阶,而距离王景范的直史馆尚有集贤院和秘阁两道直馆台阶。

  宋敏求正好年长王景范二十岁,当只是后者年不及二十便已位列直馆,两者差距之大确实是让人有些瞠目结舌。不过宋敏求与王景范有很大的不同,他是一个专注学问的人,王景范与他言谈几句便已经mo清了对方的秉xìng,虽然对方官位并不高,但治学严谨他早就有所耳闻——庆历五年的时候他以校书郎的身份便与任馆阁校勘的范镇并为编修《唐书》官,眼下范镇都是知制诰了,而他则完成了一百卷的《续唐录》,王景范相信若是宋敏求有意仕途那凭借家世绝不可能升迁如此之慢,加上他学问好,那唯一的解释便是旁边这位颇有儒雅之风的宋敏求是一个不折不扣专心治学的学者。

  当然宋敏求的仕宦生涯多半也体现了状元的优越xìng,虽然王景范是被人暗算才不过任职一年多一些通判便被召回京,但也算是赶上了好时候——从韩绛那里他已经得知朝廷正因为新的科考诏令会使得科举次数增多使得成绩优异者人数倍增的情况,而讨论如何限制的问题,已经责成中书门下拿出一个裁减的章程。虽然现在中书门下的这个章程还没有最后的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科举考试出来的进士,还是制举高等,对于这些人的擢升、任用和赐予恩典都要下降不少已经成为定局。

  就现在已经定下来的结论来看,进士第一和制举第三等不可能被授予将作监丞、通判一州的任命,而是降低到大理评事,签署两使幕职官事,等一任过后才会升为通判,再次任职期满才会试用为馆职。进士第一人和制举第三等都尚且如此,下面的就更不用说了,就如同王景范若是还在蔡州待

  请收藏:https://m.16634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