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十一章不一样的屯田生产_汉末之并州匪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头。司马朗的作为,在张瑞看来有些莫名其妙。收了大量百姓的农田,却让流民来种。而令百姓去工坊做工。

  若能皆大欢喜自然好,流民有了工作与收入,不会无所事事,引发叛乱。华阴百姓得到了地里收成,又取得了工坊工钱,双份获利。

  可是问题是,地里的收入只有那么多,怎么能足够供两个群体分配。

  审固右手重重一挥,说道:“凭官府统一管理,规模生产。”

  “集合数百户百姓之田,多达数百顷。若让百姓耕种,杂乱而又效率低下。大量精力、时间皆被浪费。”

  “而司马县君令流民皆以牛耕垦田,一头牛只需一条方向走到底即可。两人一牛,一日可耕数里远。”

  “数百顷田,上百头耕牛同时拉动曲辕犁,只需齐头并进一路走到底便可。”

  “如此耕种,所需流民数量远少于自耕农数量,却耗时更短。”

  “然后司马县君又派专人掌管水利,避免百姓抢夺水源,各处良田都得充分浇灌。”

  张瑞叹了口气,模式是个好模式。可惜难以推广。

  也只有司马朗、审固这种清廉能吏,才能在华阴县这一处范围内施行。

  张瑞若是敢将这种模式强行推广到治下,必然引起大量腐败与官绅勾结。豪强必然会在其中上下其手。

  毕竟不是每个官员都有司马朗这种能力,也不是每个豪族都像华阴杨氏一样志向高远,不与百姓争利。

  最后审固说道:“麦田正常年份产量在三石半左右,去年下有瑞雪,今年又风调雨顺。产量必然超过三石半,分百姓三石。余下分与流民。”

  张瑞皱眉,问道:“流民如何能满意?其辛苦一年,竟只得半石粮食。”

  审固连忙解释道:“君侯有所错估。流民扶牛一日开垦数里,故能以极少之人,照料最多之田。均分之后,每名流民能分六十亩良田,得粮三十石。而华阴百姓每人皆二十亩良田,仅能得粮六十石。”

  “即便如此,亦不过百姓之半。”

  审固深深叹息,说道:“这世间事,岂能事事公平。若非司马县君行此制度,流民安置不及,连三十石粮食亦未有。更何况,君侯可知汉室屯田制度?”

  “倒是未曾闻。劳烦审县君为孤解惑。”

  “汉室屯田,官府与百姓五五分粮。若百姓租牛,则官府六成,百姓四成。”

  “屯田制下,百姓消极怠工。一人耕田尚不足二十亩,不及民间一夫携五口而治田百亩,每人能耕种二十亩。关东仍以种粟为主,亩收一石五斗。以二十亩算,总产量亦不过三十亩。而与官府分成之后,仅能得十五石,若租有耕牛,更是只能得十二石。”

  “百姓辛苦一年,却只能分得十二石粮食,每月一石。自己一人尚且食不果腹,更遑论喂养妻儿子女。”

  张瑞倒吸一口冷气,难怪曹操手下屯田百姓纷纷流亡,叛乱此起彼伏。这对百姓的剥削也太狠了。百姓除非是走投无路,活不下去了,不然绝不会去参与屯田。

  事实上,这完全是是张瑞对曹操过高的美誉了。

  六四分,是汉室跟晋朝的屯田模式。

  到了曹操那里,七分、八分才是常情,百姓能靠吃野草不饿死,就是万幸。

  《晋书》:且魏、晋虽道消之世,犹削百姓不至于七八,持官牛田者,官得六分,百姓得四分,私牛而官田者与官中分,百姓安之,人皆悦乐。

  官、民收成到了六、四分账的地步,老百姓竟然还人皆悦乐。

  那相比之下,右将军府的田税只略高于一成半,简直是人间天堂。

  倒是曹丕对曹魏的屯田制度有清晰的认识,总结为:经郡县,历屯田,百姓面有饥色,衣或裋褐不完,罪皆在孤;是以上惭众瑞,下愧士民。

  这句上惭众瑞,下愧士民,总结的感人肺腑,令人泫然欲泣。

  然后屯田制度依旧,官府恶意驱使百姓破产,限制其进行屯田。

  请收藏:https://m.16634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