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十五章世代垦殖_汉末之并州匪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十万计的粮草,横跨数州,已经不太可能了。

  冀州还算平静,没有出名的叛乱,只黑山军偶尔流窜,甄氏要往太原送粮都屡次请求鹰扬将军府派铁骑护卫。

  但糜氏绝无此待遇。张瑞不可能派数千铁骑远行上千里,横跨数州,只为护送十几万石粮食来太原。

  对此张瑞问道:“然糜氏打算如何将粮运抵太原?”

  糜竺对此胸有成竹,说道:“糜氏所在东海朐县即在东海之滨,港口众多,可沿海绕过青州半岛,入大河西上。”

  东海郡即后世的连允(和谐)港,这里海岸线优良,即便后世亦是诸夏最重要的海运港口之一。

  东汉的造船技术发达。孙权曾派遣将军卫温发现了夷洲(即台V),公孙度跨海从辽东攻击青州东莱。

  最夸张的事情在东吴大帝嘉禾二年(公元233年)春二月,辽东军阀公孙渊不远万里,派遣使臣到建业觐见孙权,纳贡称臣。

  孙权更是千里迢迢派兵远赴辽东,派将军许晏、张弥等人,率领一万多水军,满载金银珠宝,从海路出发,册封公孙渊为“燕王”。

  这个时代的海运十分发达,糜氏作为沿海豪族自然早已发现了海运之便利。

  张瑞听完糜竺所言,当即高看了对方一眼,任何时代敢走海运的人,都是极富冒险精神的英杰。难怪对方后来敢倾家荡产去资助刘备。

  关于东汉海运,张瑞记得最清楚的便是孙权派兵发现了宜州,这在所有历史课本上都是大书特书,反复强调的事情。

  所以张瑞对海运不担忧,只是却好奇的问道:“大河还能航运?”

  所有人都惊诧不已。

  大河为何不能航运?

  此时的黄河还没被泥沙堆积成地上河,论航运地位,一点也不比长江低,更是为洛阳输送粮草的重要通道。后世武则天从长安迁都洛阳,便是因为洛阳的漕运之利。

  糜竺便为张瑞解释道:“大河通航历史非常悠久,早在战国时期,便已是水上要道。”

  “楚汉战争时期,敖仓便在荥阳境内,乃是大河中游航路尽头,再往西行,多靠陆运。关东运来的粮食,在此从船上卸下,存放到粮仓,然后再陆路转运到关中。”

  “大河中游,难于通航,但是也勉强可以行船,只是水流湍急、河道狭窄、漩涡很多,漕船沉没事故频发。漕船甚至可以沿渭水或者漕渠逆流而上直达长安。”

  很多历史成见,并不适合于当下汉末。

  于是张瑞一挥手,说道:“拿地图来。”

  很快几名雄壮的亲卫便抬着一副钉在木板上的巨大地图来到房中。

  张瑞带着一众文武走到地图前,对糜竺问道:“若是从徐州运粮往太原、河东,最远能抵达何处。”

  糜氏经常贩粮于大河南北,商队在哪里停船,糜竺了如指掌。

  自信的在河内郡河阳县一指,说道:“孟津渡。”

  众人立即将目光聚集在糜竺所指之地。

  孟津渡!

  乃是黄河最重要的港口所在。

  在其南即为孟津关,依山涉水,为洛阳北境门户。

  历史上驻扎在河内的丁原为了胁迫何太后同意诛杀宦官,受何进之命,领兵数千作乱,自称“黑山伯”,把平阴县及孟津等黄河沿岸的渡口的驻军官舍焚毁。

  孟津的火光映红了雒阳城北的天空。丁原再上书,大概是说自己士兵为了讨伐宦官而加入黑山军作乱。

  讨董之战,河内太守王匡便是屯兵在孟津、河阳津,结果董卓绕路河阴,出现在王匡大军身后,导致河内联军大败。

  不过这些渡口都是些规模不大的小渡口,如果有铁骑巡视,根本没必要在意。

  张瑞便不予理会,将目光放到了孟津渡。

  孟津古渡!黄河要地,连接河南、河北两地最重要的南北渡口。

  请收藏:https://m.16634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