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千一百七十二章:继往开来(62)晴天霹雳_我为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楚,农民,是最为温顺和老实的一个族群,只要有一口饭吃,他们绝不会挺而走险,冒着杀头的危险来造反的。蜀郡此起彼伏的起义和暴动,只能说明那里的局势已经崩坏到无以复加了。

  曾几何时,强大的大秦,在燕国眼中,只能仰望的大秦局势就到了这样一个危险的地步,而这一切,都是拜高远所赐。

  高远敢于裁撤国内数十万地方卫军,就说明他对国内的安全形势相当自信,只需要依靠少量的警察,就能搞好当地的治安,这在秦国是不敢相象的。

  自己关于汉国的一系列报告递到了秦王的案头,就此如同石沉大海一般,再无丝毫消息,这让檀锋有些沮丧,他认为现在的大秦,已经午疮百孔,如果不敢破釜沉舟,锐意改革的话,用不了多久,这艘大船就会自沉的。

  基于这个认识,他与当朝首辅范睢走到了一起,因为范睢对他的一些分析极为赏识,多次来信与他探讨关于汉国的一系列改革政策能否移植到秦国。

  只可惜,在大秦,对着朝政有着深刻影响力的并不是范睢,而是李儒,范睢更像是老秦王在临死之前给新王找的一个裱糊匠,能做的只能是修修补补,而无法做出实质性的改变。檀锋不认为李儒没有看到秦国现在面临的危机,但他却执意的不愿意作出改变,是因为他不想在与师弟蒋家权的这场学术之争之中输掉吗?

  在檀锋看来,李儒已经输掉了。

  秦国如果实行改革的话,的确会触动许多既得利益者,但这些人都是依附在秦国这棵大树之上的藤蔓,只要牢牢地掌控住军队,檀锋不认为他们能翻出多大的浪花来,破而后立,才有机会,凤凰涅磐,方才浴火重生啊。

  留给秦国的时间不多,汉国高远之所以停战,也是因为这些年来连边的征战而使得国内经济告急,需要先稳定国内,但以汉国行政的高效和一系列刺激经济政策的施行,汉国恢复的速度远远不是秦国能比拟的,当高远稳定了国内形式,民生经济开始复苏,就是他大举进攻的时候。

  高远的经济政策之中有一个让檀锋耳目一新的新名词,那就是赤字经营,换句话说,高远的汉国朝廷每一年都是欠钱的,不仅欠钱,而且数额巨大,典型的寅吃卯粮,告借债度日,换去年的,借明年的,但这些借来的钱高远都干了什么呢?修路,兴修水利等大型的工程在汉国国内就从来没有停过,这些行动不仅极大地拉动了本地的经济,也保证了这些地方经济的蓬勃的发展,反过来,经济的发展也促使了汉国的繁荣。高远的朝廷永远能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借到大笔的钱,而且这些钱不是出自某一个阶层。而是整个汉国百姓在买单,他们的老百姓手中有闲钱,也愿意将这些闲钱投入到国

  请收藏:https://m.16634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